李想造车,特斯拉的非典型信徒
|
以李想务实的人设,当其说想“创立一个千亿市值的公司”时,通常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愿景描绘,而在车和家的业务部署上,也能在每个阶段找到所对应的明确目标。
车和家在创立初期即规划了两条产品线,一是满足城市1-2人短途出行的SEV,二是满足家庭用户长途出行的SUV。10月18日,车和家发布的理想智造ONE即是SUV产品线的第一款车型,李想将此归为面向C端零售市场的业务线。 在C端业务上,李想显然计划走一条精品路线,其不仅在品牌名称上冠以自己的名字烙印,也明确“未来10年只推出两款车型”的规划,除了已经推出的理想智造ONE,理想智造的另一款车型是定位为奔驰S级别的中大型轿车,“我们会把所有的精力和钱都投入在这几款车型。” 车和家的SEV产品虽然未能进入大众视野,却早在2017年中已经小批量生产,同年12月在巴黎和旧金山投入分时租赁试运营,成为车和家布局出行市场的早期尝试。 从车和家公布的信息来看,,SEV产品是一款低速小型电动车,续航约100公里,整备质量350kg,按照欧洲L6e标准设计,时速不超过45公里/小时。
李想微博披露SEV进军欧洲分时租赁市场 “共享单车很好地解决0-3公里/次的出行,SEV为解决0-20公里/次风雨无阻的共享出行量身打造。 ”李想曾表示。 2016年窜起的共享单车浪潮,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催生了超20亿美元估值的摩拜单车,而在单价更高的汽车出行场景,李想给予SEV的期望可想而知。据官方信息,为生产这款SEV产品,车和家在常州投入20亿元建设了可年产20万辆的生产基地。 然而,汽车始终是一个强监管行业,按照国内相关法规,车和家的这款SEV被纳入低速电动车的管理范畴,而工信部关于低速四轮电动车的标准规范则一直未出台,这意味着低速电动车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。 直到目前,酝酿多年的低速电动车国家标准不仅未出台,工信部、发改委等六部门甚至踩下刹车,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展开低速电动车清理整顿工作。 “2017年底,我们停掉了SEV项目,当时融资也不那么顺利,那是一个比较难的时期。”李想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回顾道,“但我们不能成为一个运营违法车辆共享出行业务的独角兽,出了人命怎么算?” 除了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,车和家在海外参与的分时租赁运营也告以失败。 “在海外分时租赁运营中,我们选择落地的第一站是法国,我们测了几个月还是放弃了。法国最大的分时租赁运营商AutoLib也宣告停运了,因为这个市场不足以维持一个规模性的赢利企业。” 李想坦言。 在外界看来,对于SEV路线的战略失误,车和家的应对策略也带着惯常的李想色彩,没有太多遮掩和隐瞒,果断做了减法。不过,稍加揆度可以发现,滴滴发出的合作邀约也为李想砍掉SEV项目提供了底气。 “车和家原本的计划是先通过小车尝试出行市场,花一二十亿把出行业务铺出来,随着零售SUV利润上升,把出行服务的低速车换成高速车。”泰合资本董事杨佳乐谈起当时的决策过程,但SEV已经进入SOP阶段,车和家没有太多时间等待政策落地,“正好滴滴来寻求合作,把车和家进入出行领域的计划提前了四五年,那何乐而不为呢?” 今年4月,滴滴推出洪流计划,与一汽、北汽、广汽、比亚迪等企业组建联盟,打造面向出行市场的新能源车型。与车和家的合资公司似乎是这一联盟的组成部分,但是Waymo、Uber投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研发倍受资本市场推崇,也让滴滴不得不对Robotaxi技术进行绸缪,而李想的车和家显然是合适的合作对象。
在李想看来,共享出行市场的破局武器是自动驾驶,“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的每公里使用成本会是现在燃油出租车的一半”,而在自动驾驶的L2和L4阶段,车和家通过投资和组建自主研发团队,做了体系化布局。 蓝驰创投是车和家A轮、A+轮和B轮投资方,该公司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向钛媒体讲述了多轮投资车和家的想法,“多数智能驾驶公司的解决方案主要在做感知层,无法将感知层与决策层、控制层相融合,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效率和体验的提升。而整车企业是有能力解决本质问题的公司。” 今年3月,滴滴和车和家宣布合作,双方都已经抽调人手组建合资公司,而相应的产品和产线也在筹备当中。但自动驾驶出租车何时能够落地,行业目前的普遍共识是5年以上,这是一个监管政策落地同样漫长的市场。 不过,有了SEV的前车之鉴,李想已经不再将出行业务规划在车和家的主要精力中。“2B的钱没那么好赚,我们会控制10%的支出在出行,90%在零售”,在与李翔的一次对话中,李想表示,同时,车和家也不再参与太多运营工作,“出行运营方相当于航空公司,我们扮演波音、空客的角色,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。” 非典型特斯拉信徒 虽然对特斯拉倍加推崇,也在产品理念上效仿特斯拉,但李想的车和家显然不是特斯拉的忠实“信徒”。 在特斯拉官网上,这家高性能电动汽车公司明确标注了“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”的使命。为此,特斯拉多次领先于行业拉升锂电池能量密度、推出Powerpack和Powerwall储能业务、收购太阳能公司Solarcity,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专属充电体系。特斯拉也因此在连年投入中,陷入亏损泥潭。 与特斯拉的路径一致,国内的小鹏汽车、蔚来等新创车企在全球能源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,都相继推出纯电、氢燃料等产品,同时为此部署了换电、超充等充能网络。 而李想的车和家在摘取了电动车驾驶体验的成果后,则用增程式技术方案表达了对纯电路线的观望。 (编辑:宣城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




